国标微信

国标(北京)检验认证有限公司

新闻资讯

首页新闻资讯

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杜志伟

发布者:国标 发布时间:2019-08-29 浏览次数:547

编者按:

为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落实有研集团党委2019年党建工作部署,加强国合通测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国合通测全体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根据国合国标联合党支部要求,国合通测正式启动 “讲好企业故事”专题系列宣传活动。今天发布第三期:“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杜志伟”。

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杜志伟

一、传承,源于使命

杜志伟,女,1974年生人,材料学金属专业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指导老师,现任职国标检验公司组织结构部部长,长期从事材料微观结构的电子显微学分析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结构材料与磁性功能材料微观组织与性能研究。

2005年参加工作,就职组织结构部(前身为组织结构室)。当时部门共有员工10人左右,包括杜志伟在内仅有2名新人,其余均为临近退休的老员工,人员存在严重“断层”情况。传承的急迫和使命感同时加诸于新老两辈员工身上,使得一方殷殷期盼,倾囊相授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一方不辱使命,不断鞭策自己刻苦钻研。正是这种使命感,让一个看似柔弱的知识女性,不畏辛劳,迎难而上。杜志伟回顾过往:“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得到了各位前辈的悉心指导、各级领导的信任、关心与关怀,是他们的宽容和无私指导,使我逐步成长起来。如今,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在继承前辈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的。组织结构部有着辉煌的历史,尤其是电镜室,在七十、八十年代,在国内非常知名。有很多科学大家选择我们的实验平台,并产出了众多非常重要的成果。如果我们不发展,就辜负了老一辈和各级领导的期望。”

杜志伟业务精湛,经验丰富,多次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并获奖。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10余项。发表SCI、EI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7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7名。

2009年杜志伟担任组织结构部部长以来,带领部门实现面向市场的服务收入连续9年稳定增长,部门共5次被评为“优秀”及“表扬”集体,目前部门员工24人,年测试收入1000余万元。完成资产总额4000余万元的设备调研、引进、安装工作,完成500余人次专业人员集中培训工作,使得部门分析测试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新增检测力量快速实现产业规模,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微信图片_20190829102018.jpg

二、发展,依靠团队

着眼团队技术融合。九十年代以来,面向市场转型过程中,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各种挑战。2009年通过整合电镜、金相和X射线衍射等部门,成立组织结构室。当时,刚接任室主任的杜志伟带领部门员工对各业务板块进行关联、促进和融合,打通部门内部技术壁垒,实现设备、人力资源的互通和共享。杜志伟对部门员工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构建研究型分析测试能力,员工应具备多岗位测试的本领,掌握多种专业技能,为客户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一站式服务。团队的研究、技术融合力量初步显现。

不断提升软实力。在公司没有足够资金进行硬件改善的情况下,杜志伟让大家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苦练实验技术,通过大量分析检测,不断积累经验。杜志伟笑着说:“当时,部门使用的是透射电子显微镜JEM-2010,是90年代高分辨透射电镜的主流产品,精准操控更多的依赖手动。北京有很多研究所和高校虽然自己有此设备,但因为我们技术过硬,客户还是选择委托我们来做检测。”

为提升软实力,部门员工不断阅读大量科技文献,申请科研项目,努力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客户对自己的检测项目或分析方向不十分清楚,杜志伟就请他们带上相关资料,对资料研读后,向客户提供分析测试方案。杜志伟常跟自己部门的员工说:“我们不只是通过电子显微镜拍照片,更多的是做研究,为客户提供微观组织结构分析检测、材料组织结构与性能及制备加工工艺关系的深度分析等多方位的技术服务和一揽子技术解决方案。”随着实验室软实力的提升,赢得了客户的赞扬和信任,也为组织结构部在国内电镜服务领域赢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杜志伟高兴地介绍,由于公司不断支持,实验室拥有完备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手段,有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金相显微镜、制样设备、比表面孔径仪及粒度分析仪等仪器设备20余台套。部门实验室还通过了CNAS,NADCAP,船级社和商飞认证。其中CNAS检测项目50余项, NADCAP认证项目10余项。相信伴随部门硬件和软实力的同步提升,一定能够在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领域,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科技服务,为国家新材料领域的发展多做贡献。

为团队成长创造空间。在选人用人时,杜志伟立足岗位需求,不拘泥于性别、年龄、教育背景,注重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和特点,充分信任一线员工,培养员工,利用各种机会为年轻人的成长铺路,搭建平台。

杜志伟深知她所带的团队是科研型、学习型团队。因此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积极参与集团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工作,教学相长,同时又起到了对外宣传的作用。组织承担多项微观组织分析方面的课题,为员工提供发展空间,为公司储备人才。杜志伟还带领部门员工,积极主动与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及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大量的电子显微学分析方案与研究结果,解决材料表征过程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题,在合作中提升部门实验室的影响力,锻炼队伍。

微信图片_20190829102021.jpg

微信图片_20190829102003.jpg

微信图片_20190829102013.jpg

杜志伟在部门内部打破板块壁垒,营造人人追求业务精湛的生态环境,提升软实力,注重学习和培养。十年来,部门员工迅速成长。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人,硕士学位10人,硕士生指导教师3人。这是一支具有深入理论基础及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队伍,具备解决领域内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的能力!

三、严谨,赢得尊重

    谈到工作,杜志伟感慨地说起了几年前公司引进验收一台电镜的事。在工程师安装完成并调试后,公司准备验收,但经过使用发现,获取的图像稳定性有问题。厂家工程师认为可能是我方场地环境造成的,建议对环境进行调整,这将造成我方投入费用大幅攀升。但杜志伟通过反复观察,发现了图像漂移的规律,并与工程师反复沟通,用事实赢得赞同,并请工程师对一部分透镜系统进行了更换,最终顺利解决了问题。

通过大量调试检查和沟通协调,杜志伟严谨认真的态度保证了公司在引进设备装置时,能够达到设备最优的性能指标,为公司高质量技术服务提供了可靠的硬件支撑。同时,这样认真细致的工作也赢得了厂家的尊重,并为公司节约了数百万元的支出。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管理者,杜志伟严于律己,坚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在日常管理之余,她都会承担一些检测与科研任务,大型设备的维护,和大家一起做检测,一起加班。

这就是杜志伟,朴实却不平凡!祝愿她与她的团队披荆斩棘,一路奔向美好的远方。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投稿须知——

1.投稿主题

以讲述国合通测先进典型和身边榜样(部门或人物)为主题,发扬国合通测精神为目的,讲好企业故事。

2.投稿内容

人物篇:侧重讲检测战线专家、骨干、大咖、业务能手创业创新、科技成果、敬业奉献的故事;

部门篇:侧重讲单位或部门发展历程、设备技术更新换代、人员结构调整、企业深化改革、创造一流业绩的故事。

3.投稿方式

投稿文章请以word文档附件格式发到邮箱,邮件标题为:讲好企业故事+文章题目。邮件正文内请留下联系方式,方便我们与你联系。

4.投稿联系人

安雅静  邮箱:anyajing@cutc.net

联系客服